中企花几十亿没买到的马达西奇,如今被乌克兰免费送给美国了
你的位置:ba娱乐平台简介 > 新闻动态 > 中企花几十亿没买到的马达西奇,如今被乌克兰免费送给美国了
中企花几十亿没买到的马达西奇,如今被乌克兰免费送给美国了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1:08    点击次数:87

众所周知,在航空工业领域,位于乌克兰的马达西奇公司曾是龙头企业。这家被誉为“苏联动力沙皇”的企业,一直手握着全球顶尖的航空发动机技术,其生产的D-18T发动机曾驱动世界上最大的安-225运输机翱翔天际,米-26直升机的D136涡轴发动机更是全球单旋翼直升机的动力标杆。

马达西奇公司驰名中外,曾经中国企业斥资数十亿去收购它,但是却以失败告终。后来,乌克兰政府以“国家安全”为借口,强行将马达西奇国有化。俄乌冲突爆发后,又将马达西奇在内的众多国有资产一起打包给了美国,用来抵偿自俄乌冲突以来美国对乌的经济援助。这颗明珠的命运在国际政治的博弈中几经沉浮,最终成为一场“中美乌三角戏”的牺牲品。

一、马达西奇的经济困境

作为苏联航空发动机行业的龙头企业,在苏联时期,马达西奇公司生产的发动机就已经出口到90多个国家。苏联解体之后,马达西奇公司归乌克兰所有,也成为了乌克兰的支柱企业。2012年,马达西奇公司的出口额为3亿美元,占国家航空产品出口总额的50%,位居乌克兰三大航空设备出口企业之首,尤其是它包揽了俄制米-8/171、米-26等直升机的发动机供应,因此有一种说法是,俄罗斯每卖出一架米8,就得分给马达西奇接近三分之一的利润。由此可见,俄罗斯市场是马达西奇的主要客户,而相对的,俄罗斯也对乌克兰有着长期的技术依赖。

然而这一切在2014年被打破,克里米亚危机的爆发彻底改变了马达西奇的命运。俄乌关系急剧恶化,使得马达西奇一度失去了俄罗斯市场,订单骤减,马达西奇立即陷入了严重的经营困境。曾经辉煌的企业,在一夜之间面临着破产的风险。

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中国民营资本天骄航空看准了机会。天骄航空的母公司信威集团,由颇具传奇色彩的中国商人王靖掌控。王靖以其大胆的商业布局闻名,曾主导多个跨国投资项目。天骄航空的成立,正是为了进军航空产业的上游领域,尤其是航空发动机这一核心技术领域,而马达西奇无疑是最合适的踏板。

2016年,天骄航空与马达西奇的原股东达成协议,斥资收购其65%的股权,并承诺在两年内追加2.5亿美元的长期低息贷款,用于马达西奇的技术升级和工厂现代化改造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项贷款并不需要马达西奇公司提供任何担保,其成本和风险均由投资者们进行承担。这一收购计划带着极大的诚意,不仅为马达西奇注入了急需的资金,还为其打开了庞大的中国市场。当然,这也不是纯做善事,对于天骄航空而言,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——通过收购马达西奇,中国企业可以快速掌握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技术,弥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短板。

但谁都想不到的是,这场看似双赢的合作,却在不久之后,因为国际政治的复杂博弈而急转直下。

二、美国从中作梗,中企收购计划落空

事实上很早以前,马达西奇的技术实力就已经引起了美国的“技术焦虑”。作为全球航空工业的领军者,美国深知航空发动机技术的重要性,尤其是像马达西奇这样的企业,其技术不仅可用于民用航空,还可应用于军事领域。美国担心,一旦中国企业掌握这些技术,将对其在全球航空市场的垄断地位构成威胁。

所以自2019年起,美国开始频繁施压乌克兰,试图阻挠中企的收购计划。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甚至亲自赴基辅,与乌克兰政府高层会面,明确表达了对中企收购马达西奇的“关切”。博尔顿的到访无疑给乌克兰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。

与此同时,乌克兰国内的政治环境也对中企的收购计划不利。乌克兰反垄断委员会以“国家安全风险”为由,对天骄航空的收购行为展开了调查。2018年,乌克兰国家安全局甚至突击搜查了马达西奇的工厂,试图找到中企“非法转移技术”的证据。尽管最后并未找到所谓的证据,但乌克兰法院依然冻结了股权交易,导致天骄航空的收购计划陷入停滞。

天骄航空并未放弃努力。自2017年起,天骄航空与乌克兰政府展开了多轮谈判,试图澄清事实、解决纠纷。然而,乌克兰政府的立场始终摇摆不定,一方面希望借助中企的资金和技术盘活马达西奇,另一方面又迫于美国的压力,不敢轻易放行。

2020年12月,天骄航空向乌克兰政府提起国际投资争议仲裁,索赔35亿美元。这一举动表明,中企已经意识到,单纯依靠商业谈判无法打破国际政治的桎梏。然而,乌克兰政府的国有化决定,彻底粉碎了天骄航空的最后希望。2021年3月,泽连斯基政府正式宣布将马达西奇收归国有,并冻结中企股权。显然,乌克兰在这次“站队”中已经明确了其队伍,但是,它的这次“表忠心”并没有换来实质的利益。美国承诺乌克兰的巨额援助严重缩水,实际到账资金远低于其承诺的数目,并且这些资金还被层层截留用于军事开支,民生与重建项目资金匮乏。

更雪上加霜的是,俄乌冲突正式爆发后,马达西奇工厂成为了俄军的重点打击目标。俄军发射了多枚远程导弹,目标直指马达西奇的工厂生产车间,而这些核心工厂正是负责为乌军提供战斗机等军事设备的基地。有人说,俄罗斯的这一发炮弹算是为中国出了一口恶气,但不管怎么说,砸进去的钱大概率是要不回来了。

三、马达西奇“陷阱”带来的启示

在这次事件中,乌克兰政府的“配合”背后,其实暗藏着地缘政治的精心算计。自2014年危机以来,美国累计向乌提供超16亿美元军事援助,成为其最大靠山。面对天骄航空的天价索赔,乌克兰深知美国有能力通过后续援助填补窟窿。更关键的是,美国早已为马达西奇铺好后路——黑水公司创始人埃里克·普林斯曾密谈收购,而波兰等东欧国家的航空产业链亦虎视眈眈。对乌克兰而言,国有化马达西奇既能向美国递上“投名状”,又能借西方资本盘活技术资产,代价不过是牺牲中企的合法权益。

天骄航空的遭遇堪称跨国投资的“教科书式陷阱”:股权被冻结、实控人被禁入境、资产遭制裁,最终乌克兰政府一纸国有化令,让中企数十亿投资血本无归。尽管天骄已向国际仲裁法院提起索赔,但乌克兰显然做好了“赖账”准备——美国的经济援助足以覆盖赔偿,而马达西奇的技术转移早已箭在弦上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美国正在将东欧打造成航空产业链的“外包基地”。波兰承接“黑鹰”直升机生产、赛考西斯公司布局欧洲供应链的案例表明,马达西奇很可能被拆解为美国军工复合体的技术附庸。昔日“苏联动力沙皇”的核心技术,或将通过国有化—私有化—西方接盘的链条,悄然流入美国手中。而中国企业耗费巨资推动的合作,最终沦为地缘政治的垫脚石。

不得不承认,马达西奇事件暴露出了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“卡脖子”之痛,也印证了核心技术“靠买靠不来”的硬道理。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多次强调“反对单边制裁、维护中企权益”,但国际博弈的残酷现实表明,唯有加快自主创新,才能打破技术封锁。与此同时,乌克兰的这种短视行为正在反噬其自身。如果国际仲裁判决乌方败诉,那么它的国家信誉与经济将遭受双重打击。

一场收购闹剧,三方得失分明:美国“空手套白狼”斩获技术红利,乌克兰“左右逢源”却透支未来,而中国企业成为大国角力的最大输家。马达西奇的命运警示世界——当商业逻辑让位于政治操弄,公平竞争的国际规则便成了一纸空文。

四、总结

马达西奇的困境,既是乌克兰经济衰落的缩影,也是国际政治博弈的牺牲品。对于中国企业而言,这场收购的失败不仅意味着数十亿投资的损失,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训——在国际舞台上,商业逻辑往往敌不过政治操弄。唯有加快自主创新,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,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。

参考资料:

观察者网:无视中资股东抗议,乌克兰将把马达西奇公司收归国有

观察者网:为筹集军费和稳定经济,乌克兰政府被曝计划出售一系列国有资产

知网:【中国经营报】乌克兰宣布制裁4家中企 涉马达西奇公司中国投资商
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